秋字的来历和演变_秋字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秋字的演变如下:
“秋”,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字形为上面一个蟋蟀 ,下面是火,虫以鸣秋,蟋蟀成熟,齐声鸣叫的时候,就是秋天到了。古代地多人少,没有现代的化肥,人们采取原始的多块土地交替休耕方式,秋后把庄稼秸秆烧掉,这块地下一季不再种庄稼,以使土地恢复地力。火烧蟋蟀的时候,就是秋天到了。
西周时期,中国文字 演变出了大篆,又被称之为籀文 。籀文的秋字,增加了一个禾字,代表庄稼成熟的季节,火字移到禾字下面,仿佛是燃烧秸秆,蟋蟀形象不知为何变成了龟形。这个字实在太复杂了,后来汉朝还演变出笔画更为复杂的秋字。
春秋时期,先民将籀文秋字简化,去掉了右部的龟字,字形慢慢变为“秌”,汉字隶变时出现了左“禾”右“火”的“秋”字,并沿用到至今。无论是“秌”,还是“秋”,尽管已与初始字形大不相同了,不过却比蟋蟀更适合表达秋季,即“禾”代表庄稼成熟之意,代表收成,“火”字代表七月流火,秋季已到。
由此可见,在汉字演化过程中,一方面追求更为简化的字形,一方面是追求更为贴近的表达,如今的秋字就是两者合一的完美结果。
甲骨文中的“秋”字,其形态变化如下:
第一,独体表意字阶段,也就是创造出来的早期形态,与小篆很接近。它的形体以比较明显的实物“禾”来表达,其含义就是收获。
第二,合体表意字阶段,这是“秋”字演变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秋”字逐步发展为以“禾”与“火”两个不同的表意偏旁构成的一个合体字,其含义就是“收获”。
第三,规范化阶段,也就是“秋”字的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秋”字进一步规范化,形成了以一撇、一横、一点三个笔划构成的一个成熟字体。这个字形一直沿用至今,变化不大。
总的来说,“秋”字的甲骨文形态经历了独体表意字、合体表意字和规范化三个阶段,其含义始终与收获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