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生简短概括_杜甫的一生简短概括叶子来看历史
忧国忧民。
诗圣,在杜甫身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古代文人的共识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道出了杜甫一声的追求,以及最终的无奈与落魄.其诗被称为“诗史”在中国文坛上无人出其右,杜甫用其朴素却字字诛心的笔墨道出了一个文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痛惜及悔恨.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齐名,被誉为“诗圣”。杜甫一生经历了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创作特点。
童年时期:杜甫出生在河南洛阳,童年时期生活在洛阳。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家境相对较好,使他有机会接触文学和艺术。
青年时期:杜甫在20岁左右进入长安,开始接触社会和官场。他在这段时间里结识了很多文人和官员,并在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杜甫并未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进士及第时期:杜甫于公元744年考中进士,成为进士及第。在长安期间,杜甫结识了李白等众多文友,共同参加了许多诗会。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创作逐渐成熟,并开始发表自己的作品。
仕途失意时期:杜甫在长安的生活并不顺利,他曾在多个部门任职,但都未能得到重用。在仕途失意期间,杜甫写下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自己愤懑的作品,如《兵车行》、《哀江头》等。
戍楼边塞时期: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在战乱中流离失所,他辗转于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在戍楼边塞期间,杜甫写下了许多描绘战争场景和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如《春望》、《月夜忆舍弟戍楼边塞》等。
晚年归隐时期:杜甫晚年在四川成都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他在这里创作了许多描绘田园生活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等。
杜甫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但他始终坚持诗歌创作,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