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_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矛、盾:古代分别用于进攻和防御的武器,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比喻言行前后抵触。
详细释义 来自聚典平台 - 《中国成语大辞典》
《韩非子·难势》:“客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
出处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成语故事
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读音是zì xiāng máo dùn,含义有二:
(1)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2)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自相矛盾的用法示例:
(1)你竟然对自己提出的议案投下反对票,这种行径简直是自相矛盾!
(2)这个家伙说的话前后自相矛盾。
(3) 如此自相矛盾的四句话却蕴含了深刻的意义。
就是一个人无论做事还是说话前后会矛盾,前后是否定之否定的意思,到最后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更是无法给人一个准确的意思表达。
自相矛盾是指所表达的言语或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不协调的现象。
即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情本身就包含了让人无法认可的矛盾和逻辑漏洞。
比喻别人或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后用“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该成语揭露了儒家文士"以文乱法"的思维矛盾。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