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含义吗_自相矛盾的到底是什么
自相矛盾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难一》。该成语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在句中常用作谓语、定语,不能用于两方以上,只能用于单方自我抵触。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后人由上述文献提炼出成语“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寓意是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三思而后行。世上不大可能同时存在无坚不摧的矛和牢不可破的盾。自相矛盾指的是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一个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很坚固,不管用什么矛都戳不破,他的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戳得穿。
别人让他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此人无以对答。
后来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难一》,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来用以形容别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又用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来历还要从它的文言文开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含义是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