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意思比喻什么
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出自《韩非子·难一》,后来用以形容别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又用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它常用来比喻一个人说的和行的不一致。比如一个干部总是开会时教育别人要廉洁奉公,守法诚信,自己确贪污腐败,无视法律。说一套,行一套,就自相矛盾。
常用来形容那些自己说的前后不一,或者是自己说的与做的相反。
比如说是喜欢教书,可天天在努力调动工作,要去政府部门去。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成语出处
《韩非子 难一第三十六》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楚国有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他赞美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无法刺破。”接着,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问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自信矛盾”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讲的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后来“自信矛盾”常用来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相互抵制。
例如:你说你喜欢中国文学,可问你最喜欢中国的哪些文学,你却支支吾吾,这不是自相矛盾嘛!
自相矛盾常常用来比作做事不合逻辑,自相矛盾原意是指古时候有个人以为自己的矛很锋利,无坚不摧,自己的盾也很厉害,什么矛也耐何不了它。有人就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这样不就自相矛盾了吗?